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方涛
近日,杭州市商务局印发《关于打造“不夜天堂·乐购杭州”的实施方案》的通知,鼓励餐饮、零售、娱乐、文化、书店等实体店铺在夜间22:00至次日凌晨6:00提供服务。根据《方案》,杭州将重点打造“夜经济”IP,以美食体验和夜宵经济为主题,打造深夜食堂,并在做强武林、吴山等传统夜市的基础上,发布“杭州十大夜地标”和夜间经济消费电子地图。
(相关资料图)
钱塘自古繁华。宋朝不仅是第一个废除“宵禁”制度的朝代,更以经济文化发达著称。北宋开封、南宋临安(杭州)都是具有百万以上人口的超级都市,其夜市经济的繁荣自然也远超各代。
如何玩转“夜经济”?今天的我们,不妨向数百年前的宋朝杭州取取经。
“不夜城”从何而来?
近年来,西安“大唐不夜城”以盛唐文化为背景,有效当地促进当地“夜经济”,成为文化带动文旅发展、消费的典型案例。
但是,真实的历史上,唐朝有“不夜城”吗?
实际上,在绝大多数日子里,唐朝都在实施“宵禁”政策,凡在夜间规定时间以外,在户外无故行走的百姓,都会因“犯夜”罪,并受笞二十的处罚。
“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室有月。”唐代《秋夜吟》中的描述,才更接近当时长安的真实夜景。
此外,唐朝的城市规划也继承延续千年的“坊市”制度,将坊(住宅区)与市(贸易区)严格区分。夜晚宵禁时期,各坊之间还用围栏围起,由“城管”金吾进行巡夜。
坊市分明的唐长安城
可以说,在宋朝之前,民间商业贸易在时间、空间上都有着严格的限制。
直到唐末五代的动乱加剧了各地“坊市”的瓦解,宋仁宗庆历年间,朝廷正式取消了“坊市”制度。同时,宋朝人口增长与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也突破了“宵禁”的束缚,更为自由灵活的夜市逐渐登上历史舞台。
由此,真正意义上的“不夜城”才在宋朝诞生。宋仁宗时期,民间半夜酒楼歌坊作乐喧嚣之声甚至能传入皇宫禁中。中国百姓也首次迎来“全日制生活”。
毫无疑问,“夜经济”延长了人们的经济活动时间,使市民阶级消费更为丰富,城市活力得到提升,就业市场的持续发展,为宋代带来了充盈的财政收入。
据统计宋朝每年仅从酒水中获得的税赋就高达2000多万贯,而夜市所占的份额就不低于30%。
宋代杭州“夜猫子”干些什么?
宋朝杭州的“夜猫子”在夜市都做些什么?答案绝对比你想得更丰富。
逛集市、吃夜宵、点外卖、看烟花、看戏剧……宋人夜生活的发达几乎不亚于当下。
“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
夜交三四鼓,大约是凌晨三四点钟,游人才开始有所减少,而五鼓钟鸣,兴隆的早市又开张了。从南宋吴自牧《梦粱录》的记载中就可以看出,数百年前南宋时期杭州的“夜经济”的发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辛弃疾这首脍炙人口的《青玉案•元夕》写得正是南宋杭州元宵节的烟火繁华。
民之大事,一食二衣三住居。彻夜灯火通明的酒楼、茶肆、邸店(客店)、塌坊(仓库)在南宋杭州的“夜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
“临安夜市热闹非凡,大街关扑,如糖蜜糕、灌藕、时新果子、像生花果、鱼鲜猪羊蹄肉,及细画绢扇、细色纸扇、漏尘扇柄、异色影花扇、销金裙、缎背心、缎小儿、销金帽儿、逍遥巾、四时玩具、沙戏儿……”《梦华录》中,杭州夜市所卖的吃食、衣物令人目不暇接。
漫长而自由的夜晚不仅滋生了宋朝的“宵夜文化”,甚至还带动了最早的“外卖”行业。宋朝的外卖小哥通常被称为“闲人”。连宋孝宗都曾在半夜点过“南瓦张家圆子”和“李婆婆鱼羹”等外卖,皇帝吃得满意后,还特地给了双倍的价格作为赏钱。
酒足饭饱后,富足的市民阶层也不急着回家,反而进一步追求精神上的满足。
瓦舍、勾栏等娱乐设施也应运而生。
夜间闲来无事,瓦肆听曲,勾栏看艺,成为宋人的风尚。
每到夜间,杭州北瓦、中瓦、候潮门瓦、艮山门瓦等二十余间瓦肆纷纷贴上名为“招子”的节目单,预告今日演出的内容。
说书、杂剧、讲唱、舞蹈、说诨话、傀儡戏、诸宫调……雅俗共赏,一应俱全,这也为民间语言、文学艺术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文化活力。
杭州夜市景
如今,随着杭州大力发展宋韵文化,深入融合文旅发展,“夜经济”不仅是衡量城市繁荣度、生活舒适度“风向标”,也是促进居民消费,提升城市品位的“新引擎”。
“不夜天堂·乐购杭州”的打造方案将于7月22日起正式施行,为期三年。“不夜城”能否再次成为杭州的“金名片”,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