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十八一朵花”一套完整的苗族妇女盛装,包括包头、上衣、披肩、围腰等十八件套,精致的剪裁,夺目的色彩,繁复的装饰,无不彰显着苗族服饰的独特魅力。昌宁苗族服饰在历经千年迁徙历史中逐渐演变形成,体现着苗族人民的风俗习惯,精神面貌及古老信仰,是苗族成长变迁的历史缩影。目前,盘活非遗文化,也开发出了领带、荷包、苗绣抱枕等文创产品。
2/昌宁土法造纸2020年公布为保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相关资料图)
耈街团山土法造纸有21道工艺,72道技艺。土法造纸造的是“土纸”,就是俗称的“草纸”,所采取原料为竹、石灰、灶灰;黏合剂为仙人掌等。工艺中没有使用任何化学制剂,对环境没有污染。根据当地碑记,分别于明朝洪武年间百万汉人入滇,传承人为当年军屯、戍边将士后裔。传承至今已经有400多年历史。
3/大田坝草鞋2005年公布为昌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打草鞋的工序并不复杂,一个耙子架、一块耙子板、一个撑子、一个腰箍,就是一架编制草鞋的简单“车床”。说是草鞋,实际用的材料是竹麻,大田坝竹资源丰富,而且竹质柔糯,适宜编制竹产品。
4/卡斯大塘竹编2020年公布为昌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卡斯大塘村大竹林村民小组竹子资源十分丰富,漫山遍野的箜竹群宛若“竹海”,竹编也成为这里的村民拿手的技艺活。匠人手握篾刀推竹片,刀锋轻微抖动,竹片徐徐渐进,片竹成丝,编竹成器。目前,也开发出了灯笼、果盘、小簸箕、收纳盒、茶盒等10多种文创产品。
5/昌宁陶艺2023年申报为昌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昌宁陶瓷可以说源远流长,不论是大甸山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陶罐,还是嘟噜洼出土的烧制泥土器物,都记载着昌宁制陶历史的曾经辉煌。生产出的碗、盆、坛、罐、缸等土陶器皿,为昌宁及周边民众提供了必要的生活用品。特别是本地烧制出小巧玲珑的小茶罐,一路伴随着昌宁茶叶发展走进了大雅之堂。
6/傣族织锦技艺2023年申报为昌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傣族织锦技艺是一种古老的纺织工艺,图案的设计是通过熟练的纺织技巧创造出来的,多是单色面,用纬线起花,对花纹的组织非常严谨。作为一种古老的手工织艺,傣族织锦以其工艺独特,织造精细,绚丽多彩而著称,傣锦在工艺和应用方面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傣族原始艺术的特色,广泛用于傣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经幡、生活用品等。
国韵展现风采,非遗传承文化。在昌宁来一场文化之旅吧!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这座小城的文化底蕴,这些经历千百年的非遗文化,在时代长河中历久弥新,代代相传。来源:昌宁文旅完
编辑:姜永华责任编辑:杨清宗关于保山新闻网该微信由中共保山市委宣传部保山新闻网管理,是保山市权威新媒体发布平台。关注本账号您将能及时收到保山的新闻资讯。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保山新闻网联系信息电话:0875-2135020QQ:3049779830(微信同号)投稿邮箱:wx@bs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