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消息 陕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底蕴丰厚,文化遗产丰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领域,有一群三秦“她力量”,他们怀着一腔赤诚,将匠心与技艺、美食结合,用自己劳作的智慧结晶,让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更新,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展现了“半边天”在文化传承和创业创新中的巾帼实践。
耀州瓷中的“她力量” 要当"艺术家"
5月8日,在梁亚萍三八红旗手工作站,梁亚萍指导工作人员制作耀州瓷。新华网 杨喜龙 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目前,工作站有72个工作人员,其中8位是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7位是铜川市工艺美术大师。”全国三八红旗手、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铜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梁亚萍说,工作人员都是来自铜川当地的农民,按件计工资,平均月工资在3500元左右,最多的一个月能拿到6000多元。
“青花粉彩誉宋元,十里窑场不夜天。”这是宋代我国北方耀州窑进入鼎盛时期的诗意描述。经其熊熊烈火中新生的耀州瓷“巧如范金、精比琢玉”,创烧于唐代,五代成熟,宋代鼎盛,元、明、清延续。
为了让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活起来”“传下去”,2021 年7月,在耀州区,以梁亚萍为中心的梁亚萍三八红旗手工作站成立。通过“大师+名师”工作室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刻花工艺 90 余人、技术骨干 35人。
在传承创新中,从事耀州瓷创作20多年的梁亚萍,倡导推广双刀刻花装饰技法,更显耀州瓷刻花的“巧如范金,精比琢玉”之美。
为了带领广大妇女群众积极投身非遗传承、就业创业和乡村振兴,梁亚萍和团队累计培训技能人才1000余人次,带动残疾、留守等困难妇女就业500余人次,使人均年增收21000余元。
“希望可以带动更多的姐妹从农民变身工人、手艺人,甚至成为艺术家,让她们的人生因陶瓷而丰富多彩。”梁亚萍说,只有我们这些人坚守住,带动更多人,才能把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柞水十三花”绽放在农家小院中
“柞水十三花”。(资料图)
“在宴席前一次摆出十三个菜,中间为顶盘,四周由四大碗、四大盘、四衬盘这十二个青花白瓷小衬碟圈就,有四荤四素四干果,间次摆开。”在商洛市柞水县营盘镇朱家湾村“春花的院子”民宿里,“柞水十三花”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春花说,“柞水十三花”传统的做法包括三十八道菜,食之爽口,寓意风调雨顺。
李春花是柞水县巾帼创业先锋联谊会会长、柞水县农家乐和民宿产业的领军人物,聚焦振兴柞水地方菜系,将孝义文化与民宿、庭院经济相融合,积极推动“柞水十三花”品牌。如今“春花的院子”已经成为了柞水远近闻名的农家乐。
她几十年来精心研究本土“柞水十三花”宴席,于2013年被评为“柞水十三花”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成为传承人后,她深挖“柞水十三花”宴席,让“柞水十三花”从传统的农村席面,发展成为符合现代人味蕾,兼具养生和文化需求的精品佳肴。
5月10日,在柞水县“春花的院子”民宿院子里,李春花向游客介绍“柞水十三花”宴席。新华网 杨喜龙 摄
多年来,李春花鼓励农村妇女依托营盘旅游资源优势自主创业。在她的带动下,村里的妇女纷纷开办农家乐,村里的农家乐从最初的4家发展到如今的216家。同时,在“春花的院子”,开展20余次各类农家乐餐饮、文明礼仪、创业就业培训,带动200余名妇女群众创业就业,为妇女解决50余个就业岗位。
“我们还会不定期举办美食技能大赛,切磋技艺,创新、完善‘柞水十三花’的做法,让更多的农村妇女掌握这门手艺。”李春花说。
岚皋“巧媳妇”手工制出“网红”饼
5月13日,徐珍展示自己刚做的手工油渣子馍。陈烽 摄
徐珍是岚皋县广大妇女奋斗再就业、勤劳致富的典型代表。4年前,她发挥自身擅做美食的优势,走上了制作加工“油渣饼”等当地传统土特食品的发展道路。她注册了网络账号“巴山徐姨”,以拍抖音短视频、发微信朋友圈的方式销售。目前,“巴山徐姨”的生意已经红火起来。
“‘油渣饼’是安康市岚皋县当地人从小吃到大的特色小吃,也是岚皋县在外游子惦念的乡味。”徐姨说,“油渣饼”的“油渣”由猪肉经过加工得来,是“油渣饼”的主要原料。
在“油渣饼”传统的制作技艺基础上,徐姨精选食材,创新推出了香椿油渣饼、艾叶油渣饼、茴香千层饼和麻辣牛肉饼。
“火了”的油渣饼,吸引了岚皋其他妇女的关注。目前,已经有10多位妇女,在她家免费学到了油渣饼制作手艺。徐姨还指导他们在抖音、微信上开账号,卖饼增收。
2022年,徐姨通过线下和线上销售手工“油渣饼”、牛肉馍3.6万个。同年,在当地举办的美食烹饪技能大赛上,徐姨获得特色小吃“厨艺奖”。她做的“油渣饼”入选“岚皋味道”十大名小吃。2022年底,“徐姨油渣饼制作技艺”入选岚皋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下一步,我想提升手工作坊规范化制作流程。”徐姨希望,更多的岚皋人来她这,学习油渣饼制作技艺,一起把岚皋的美食文化继承发扬下去。(杨喜龙)